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卷之四
卢国秦越人撰
临川晞范子李駉子埜句解
二十四难曰:
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,何以为候,可知其吉凶不?
(手三阴三阳,足三阴三阳,其气死绝,何者为证侯,可以知其吉凶生死否。)
然:足少阴气绝,即骨枯。
(答足少阴肾之经,内荣骨髓,肾气死绝,则枯随枯槁。)
少阴者,冬脉也。
(足少阴肾,乃冬之脉。)
伏行而温於骨髓。
(肾气隐伏流行,骨髓自然温和。)
故骨髓不温,即肉不著骨。
(骨髓无肾气以温养,故肉肌不著於骨。)
骨肉不相亲,即肉濡而却。
(骨肉相离而不相亲,则肉濡滞而却缩。)
肉濡而却,故齿长而枯。
(齿,骨之余。齿断之肉结缩,故齿渐长而枯燥,谓齿乾燥,色不泽。)
发无润泽。
(脑者,髓之海,肾主骨髓。发者,脑之所养,故华在发。今骨髓既枯,故发不润。)
无润泽者,骨先死。
(发无润泽,是骨先死之证。)
戊日笃,己日死。
(戊己,土也;肾,水也。土能克水,故云戊笃己死。)
足太阴气绝,则脉不营其口唇。
(足太阴脾之经,脾之合1肉也,其荣唇也,脾气既绝,故血脉不荣口唇。)
口唇者,肌肉之本也。
(脾,其华在唇四白,其充在肌,口唇肉之所终,脾气内养肌肉,外华於口唇。)
脉不荣,则肌肉不滑泽。
(血脉不荣,则肌肉粗涩不滑泽。)
肌肉不滑泽,则肉满。
(肌肉粗涩不滑,则腪满无文。)
肉满则唇反。
(肉肿满则唇反无文。)
唇反则肉先死。
(唇反无文,是肉先死之绝。)
甲日笃,乙日死。
(甲乙木也,脾土也,木能克土,故云甲笃乙死。)
足厥阴气绝,即筋缩引卵与舌卷。
(足厥阴肝之经,肝主筋,人之运动皆筋力之所为。又上通於舌,下关於卵2;肝气死绝,则诸筋缩急,舌卷卵缩。)
厥阴者,肝脉也。
(足厥阴属肝。)
肝者,筋之合也。
(肝之精气,生3养筋也。)
筋者聚於阴器。
(阴毛中横骨上下之竖筋,谓之宗筋,故筋聚於阴器。)
而络於舌本。
(肝之络脉,出於舌根。)
故脉不荣,则筋缩急。
(肝脉不荣,则筋缩短而於急。)
筋缩急,即卵与舌。
(筋一缩急,卵舌於缩。)
故舌卷卵缩,此筋先死。
(舌卷卵缩,是筋先死之证。)
庚日笃,辛日死。
(庚辛金也,肝木也,金能克木,故云庚笃辛死。)
手太阴气绝,即皮毛焦。
(手太阴肺之经,肺之合皮也,其荣毛色,肺气阴绝,则皮毛焦枯。)
太阴者,肺也。
(太阴属肺。)
行气温於皮毛者也。
(肺之精气生养皮毛,使之气温。)
气弗荣,则皮毛焦。
(肺气不荣,则皮毛焦。)
皮毛焦,则津液去。
(腠理发泄,汗出腠理,是谓津;液之渗於空窍,津则不行,是谓液。皮毛焦枯,津液皆去。)
津液去,则皮节伤。
(津液皆去,则皮肾4骨节皆伤损。)
皮节伤,则皮枯毛折。
(皮节既伤,皮毛枯折。)
毛折者,则毛先死。
(毛羽损折,是谓毛先死之证。)
丙日笃,丁日死。
(丙丁火也,肺金也,火克金,故丙笃丁死。)
手少阴气绝,则脉不通。
(手少阴心之经,心主脉,真心气绝则血脉不通。)
脉不通,则血不流。
(心脉已绝,血乃不行。)
血不流,则色泽去。
(血所以荣,荣华人身,有光华之色泽。血不流行,则身之颜色润泽皆去。)
故面黑如梨,此血先死。
(梨乃人所食之果,其色黄黑,心血既散,故面无血所养,有如梨之黄黑,此血先死之证。)
壬日笃,癸日死。
(壬癸水也,心火也,水克火,故心病则壬笃癸死。)
三阴气俱绝,则目眩转目瞑。
(三阴者,手足三阴也。眩,乱也;瞑,闭也。五藏之脉皆属三阴,皆会於目,三阴气绝,故目眩目瞑。)
目瞑者,为失志。
(人之五志皆属於阴,肝志怒,心志喜,脾志思,肾志恐,肺志忧。三阴已绝,五藏皆失其志,故无喜怒思忧恐,五志俱亡,故曰失志。)
失志者,则志先死。
(阴阳相离,怅然失志。)
死即目眩5也。
(欲观五志之死,但观目眩乱。)
六阳气俱绝,则阴与阳相离。
(六阳者,手足三阳也。手三阳通天气,曰阳。足三阳通地气,曰阴。天地阴阳否隔,故曰相离。)
阴阳相离,则腠理泄。
(腠者,津液渗泄之所;理者,文理逢会之中。阴阳隔绝,则腠理开泄而不闭。)
绝汗乃出,汗6如贯珠,转出不流。
(腠理即汗空也,汗空既开,故汗出著肉如缀,而不流散。)
即气先死。
(汗出不流,是气先死之证。)
旦古夕死,夕占旦死,此之谓也。
(凡得此证而死,不离当日。)
经络大数第二一首7
二十五难曰:
有十二经。
(注见一难。)
五藏六府十一耳,其一经者,何等经也?
(总计五藏六府,共凑十一经,外一经不知是何经。)
然:一经者,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。
(五藏各一脉,为十一脉,心有两脉,合为十二经。手少阴是真心脉,为君火;手心主是心包络脉,为相火。)
心主与三焦为表里。
(心主者,手厥阴也。三焦者,手少阳也。二经合为表里。)
俱有名而无形。
(心包络乃漫脂之外,有细筋膜如丝,与心肺相连。三焦,详见三十一难中。俱有其名无其形。)
故言经有十二也。
(以手心主凑五藏六府,为十二8经。)
二十六难曰:
经有十二,络有十五,余三络者,是何等络也?
(每一经各有一络,有十二经,止当有十二络,今云十五络,不知三络是何等络。)
然:有阳络,有阴络。
(阳跷经在左足外踝,络在右足内踝,阴跷经在右足内踝,络在左足外踝。)
有脾之大络。
(脾之大络起自於脾,名曰大包,穴在脐下。)
阳络者,阳跷之络也。阴络者,阴跷之络也。
(分明说阳络、阴络之实。)
故络有十五焉。
(以此三络凑成十五络。)
奇经八脉第三三首
二十七难曰:
脉有奇经八脉,不拘於十二经,何谓也?
(奇,络也,零也9,不偶之义。谓此八脉,不系正经阴阳而表里配合,别道奇行,故曰奇经。)
然:有阳维。
(维,持也。维持诸阳。)
有阴维。
(维持诸阴。)
有阳跷。
(跷,捷疾也,健也。言此脉行步之机要,动足之所由。)
有阴跷。
(同上。)
有冲。
(冲脉,十二经脉之海。冲者,通也。言此脉下至於足,上至於头,通受十二经气血。)
有督。
(督,都也。阳脉之都纲。)
有任。
(任者,婎10也。是人生养之本。)
有带之脉。
(带,束也。总束诸脉,使得调和。)
凡此八脉,皆不拘於经,故曰奇经八脉。
(此八般脉,与十二经不相故制11,别道而行,故曰奇经。)
经有十二,络有十五,凡二十七气。
(总经络共二十七气。)
相随上下。
(经络流行,相随上下。)
何独不拘於经?
(问曰络与十二经不相拘制。)
然:圣人图设沟渠,通利水道,以备不然。
(答地有二十四水,配二十四经络。圣人又於二十四经水之外,再设沟渠,以喻奇经八脉。沟渠乃通利诸水之道路,以防备不测之用。)
天雨降下,沟渠满溢。
(天降时雨,沟渠皆满。)
当此之时,雾霈妄行,圣人不能复图也。
(当天雨霶霈之时,妄行於沟渠,圣人听其流行,皆不复图谋也。)
此络脉满溢,诸经不能复拘也。
(奇经八脉充满盈溢,虽十二经不复拘制,听其别道而行。)
二十八难曰:其奇经八脉者,既不拘於十二经,皆何始何继也?
(八脉既与十二经不相拘制,始何所起,终何所继。)
然:督脉者。
(奇经一脉。)
起於下极之俞。
(长强穴在脊骶,是督脉所起。)
并於脊里。
(督脉结壬12脉之会,并於脊里。)
上至风府。
(上至风府穴,在发上三寸。)
入属於脑。
(上入於脑。)
任脉者。
(奇经二脉。)
起於中极之下。
(任脉当脐中而上行。中极者,穴名,在脐下四寸。中极之下者,曲骨穴,是任脉所起。)
以上毛际。
(中极从少腹之内上行,而外极於毛际。)
循腹里,上关元。
(循行於腹内,上至关元穴,在脐下三寸。)
至喉咽。
(上至喉咽。)
冲脉者。
(奇经三脉。)
起於气冲,并足阳明之经。
(气行13在小腹毛中,两旁各二寸是穴,乃足阳明脉气所发。)
夹脐上行,至胸中而散也。
(夹脐两旁而上行,散於胸中。)
带脉者。
(奇经四脉。)
起於季胁。
(季胁在筋14下,下接於